做商人生存技术研究,给商人当幕僚,研究商业大局和战略分析,在工作中有禁区要十分警惕。
第一、原则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研究的出发点。
每个人在言论中引用他人著作中的概念名词的写法一样,但是各自在内涵表述上不一致。很多概念名词都没有多数人群公认的见解,如果跟着概念名词走可能会把自己的研究引入歧途。
第二、研究中最危险的就是自以为懂得而实际上并不真懂。
比如讨论“黑洞”可能没人发言,如果讨论平时大家都在关注的社会主义、资本主义、公平、效率、美国、中东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最危险的就在这里,其实大家知道一点,但是并不真懂,坐在屋子里七嘴八舌都没问题,如果坐在决策的位置上危险就很大。
第三、任何事情不在于我们想要怎么干,或者按顺序说不在于我们想要干什么,而在于只能干什么,不在于我们想要怎么干,而在于我们只能怎么干。
越到高层,考虑的层次更多,严肃的学术讨论或者政策研究不存在应该、不存在觉得,而是只能怎么样,只能怎么干,只能干什么。违心也好,迫不得已也好,只有这条路,因为是平衡的结果。
随心所欲的余地在会议室里可能畅所欲言,越到高层需要平衡的矛盾、考虑的分力更多,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决策的回旋余地其实非常小。
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历史事件的走向不是按照个人意志走的,是这个国家处于国内国外各种分力作用下的合力的走向,我们只能大致判断,能判断清楚就不得了,还不要说主导和操纵。
第四、当成见成了偏见以后就太危险了。
从小受的教育一直到长大成人,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影响自己去分析、判断观察事物,这些思维方式成为思维定式。
第五、调查时要听的是现状、症结、出路,或者说问题、原因、办法。
第六、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是无法预测的,我们做结论的时候,给予答案的时候一定要把前面的加减乘除搞明白。
第七、中医中药讲究“君臣佐使”,不是单味药,是一个复方,各位许多主张都能够有所体现。
大家都希望中国好,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都拿出来让大家来判断哪些行得通,而且这个行得通不是根据我们自己觉得应该怎么样,而是只能怎么样。
第八、每个难题的治理中都有许多中性的东西。
比如城市,每天几万吨垃圾往哪儿送,埋下去污染地下水,烧了污染空气,垃圾场搁哪儿都不行,城市在扩建,到处都是居民投诉凭什么建在我这儿,建得远了,需要多少垃圾车,水从哪里来?污水怎么排?
第九、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,如果今天自认为我们讲的是科学,一定可以是被证伪的,是有毛病的,没有毛病的是宗教,正因为科学不断被引证出有毛病,所以科学才不断发展,只有科学是被证伪的,证明自己没错的,可以找出缺点的,因而科学才会发展。